平博-雷霆击溃公牛,独行侠胜爵士重拾胜利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雷霆击溃公牛,独行侠胜爵士重拾胜利,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南通人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滋养: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如丰富的滋养。滋润:①湿润、不干燥,如:滋润的土地;②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滋养,一般做拟人的修辞,荆楚文化对国画的作用,用“滋养”比较好。//创作风格,一般多用形式多样,故第二空选“多姿多彩”。“绚丽多彩”多用于色彩繁多。//“顽固”程度重,更能体现故乡的味道在人脑海中根深蒂固。//框定: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此处用锁定,强调难以摆脱。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文中说对联字数可多可少,对联字数不受限制,排除A;对联讲求平仄相谐,往往仄起平收,音韵协调即可,不要求押韵,故B项不正确。对联不仅有喜联,也有挽联,排除C项;对联虽不一定要与书法艺术结合,但“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是讲得通的。
3.“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②“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一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解答这道题时,可先把五句话分类,其中的③④⑤三句是描写鱼跃出水面的情景,应该组合在一起,排列为④⑤③。①中的“或许”和第一空后的“或许”相照应,应排在一起。而②句的“其时”,应该是指当湖“波平如镜”的时候,故放在最前。所以选C。
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
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是歌颂韩愈。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表扬韩愈文章做的好,掷地有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纪》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这副屈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大河百代众浪齐奔陶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红”,说的是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要联系选项中作家的生平、评价和贡献,抓住“八代”“信史”“九歌”“词苑、女儿”等词语即可推导出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旧例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B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C}{C}{C}
{C}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C}{C}
{C}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倾心学问,推进学术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1)关键词“以为”: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2)关键词“既”:在……以后,“言”:倡导。(3)关键词“才气奇横”: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欲言者”:所字结构,想要说的。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雷霆击溃公牛,独行侠胜爵士重拾胜利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 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 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2分)
【答案】思妇、征夫。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着主人公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从末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可以推断是思妇口吻;从第三句“不见乡书传雁足”可以推断是征夫。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找出诗句中的“两重对比”,再结合具体诗句加以描述,可结合“当年”“自守空帷”“梦”“别离”来组织答案。前一对比内容也较为明确,难的是后一对比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同时“觉”(jué)字学生多未学过《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易误解,但其实文科班学生还应记得诸葛亮那一声超级矫情的呻吟:“大梦谁先觉”。
(3)“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也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这两处均为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情感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漫漫轻云露月光”借哀景写哀情,衬托人物的心情,“唯看新月吐蛾眉”直接写人物的活动,借此来抒情。月光和新月都有寄托思念的作用。答题时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月”、“漫漫”、“唯看”等词具体分析表达作用,注意术语的运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日月忽其不淹兮,。(屈原《离骚》)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阿房宫赋》)
(4)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凄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6)苔痕上阶绿,。(刘禹锡《陋室铭》)
(7),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8),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2)春与秋其代序(3)谁得而族灭也(4)佛狸祠下
(5)白露未晞(6)草色入帘青(7)仰观宇宙之大(8)青青子衿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注意“螯”“佛狸”“晞”“衿”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而”“之”等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 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学科网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学科网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12.为什么在文章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结构:照应文题,引出话题;内容: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解答方法是,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分析开头的作用;然后才是“古典”二字,雨是古典的,反过来说就不属于现代,暗示现代人心里的浮躁,不会欣赏雨的古典美。接下去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案】(1)雨声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人们喜欢雨声因为它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2)正处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几天晴朗的日子;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第(1)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根据第二段“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分别从本体和喻体两方面做答。第(2)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一方面是山区的自然气候,另一方面就是人的遭遇和心情。两道题都要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14.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分开来;(2)直述其事其情,省去文字过渡;(3)丰富文章思想内涵。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注意这一道题并非单单考查标点符号的语法知识。主体内容是回忆过去的遭遇,括号内是插叙现今的感受,用括号是为了把二者区分开来,同时拓展思想内容。必须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表达效果,每一点2分。解题方法是先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然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最后分析综合,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
15.“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根据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案】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
【解析】文章围绕“雨”展开,叙述了生活中的不同经历,南方老城的雨、川滇边界山区的雨、陕北高原的雨,都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回忆,这使得内容也更加充实。答题时注意划分一下全文的层次结构,然后再归纳要点。注意答题时千万不要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根据全文”。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 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稀有难得。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有删节)
16.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佩弦先生的成就。(6分)
【答案】坚守文学的革命原则;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求通俗与普及;持之以恒地在创作中加以实践和运用;兼容并包,尊重价值上的多元性;连接新旧,使文化活用,把文学引导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篇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领全文,其他两个部分分别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两个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只要将文中相关信息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17.作者是如何评价佩弦先生的“小小的弱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优点: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繁荣发展。
作用:真实地展现佩弦先生形象,使其更丰满,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牺牲自我等精神。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从文中看,作者既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中好的方面,也分析了其不足之处,由此可见,作者没有一味地对传主歌功颂德,这样能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使读者看到人物的真实面目。而写其弱点又和下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把握住这两方面分析即可。
18.为什么“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谈谈理由。(6分)
【答案】作家的“常人品性”是一种“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这种质朴厚实的品性使得作家更能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贴近人的心灵,反映大众的心声。这样的作家给人的感觉是“真人”真性情、朴素无华,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最能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民众,因此说“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常人品性”更重要。而所谓的“英雄气质”是一些作家强调的“个性”,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但也很可能是表现了个例或表现法让人难以理解、接受,甚至脱离生活,走向极端。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分析两个概念的内涵:什么是“常人品性”,什么是“英雄气质”。此外还要进一步分析,“常人品性”和“英雄气质”对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理清这些问题后,就可以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拿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
七、作文(70 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2、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两个能力层级。
【解析】这是一道名言名句型材料作文题。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要读懂材料内容,明确思想内涵,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所感所思确定文章的立意。三毛这句话意蕴深刻,它告诉我们永不要抗拒生命的重负。蒙田的话告诉我们生命的路程从来不以时间之尺来度量。庄子的话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命。综合以上各句的涵义及底蕴,这则材料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话题,可以引发的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要想做好这次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意旨。因为文章的立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所以我们应站得高,看得高,尽量达到一定的思维深度。
二是选择合理适合自己的文章体裁。文体选择一定要对路,不可随意而为。如果选择议论文体,就要确立如下中心论点:其一,从生命的内涵出发,谈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如何实现;其二,从对生命感受和认识出发,谈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应有怎样的态度;如果写成记叙文,可叙写自己人生中心灵震颤的一件或几件事情,然后以充满哲理性的文字来概括其对生命意义的全新认识,画龙点睛的文字要简洁而富有意蕴。如果写成散文,注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无论思维如何拓展,但抒写的内容与情感都不能脱离“生命的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提醒。
【参考例文】
珍惜生命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在这里啊/就是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般绚烂!
——题记
生命好似那一条漫长而崎岖的小路,道旁鸟语花香,征途中却荆棘密布;生命好似那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看似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实则要一路跋涉中充满艰辛。
生命有时显得凄凉,有时会辉煌;,有时艰辛,有时快乐。面对生命中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方显生命顽强本色;遭受生命中的挫折坎坷,仍然不放弃希望,才能真正展现出生命的光彩。
海伦来到这个世界,就遭遇了不幸——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也无法用自己的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因为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脾气也一度古怪,动辄大发雷霆,甚至自弃自暴。但后来她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对于每一个只有一次,不会重头再来,只有面对现实,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无限的光芒,此生才无憾,后来经过她自身的努力,突破了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成了一名成功的作家。
你热爱生命,生命于是变得辉煌!
唱响生命,青年歌手丛飞,他省吃俭用,将钱资助给了一百多位贫困学生,而他自己却成人深圳的“穷人”,可是他的精神,把自己演唱所得费用帮助别人的举动,却深深感染了每个中国人。他的行为如此自然、纯粹。鲁迅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丛飞已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飞”走了,但是他还活在人们心里!他用生命完整诠释了爱的伟大,他用歌声唱响了生命!他的生命之花如此绚烂!
你尊重生命,生命于是变得高远!
珍惜生命,无论你曾经失败过还是胜利过,或许你曾在生命中徘徊不前、犹豫不决,但只要你努力过、坚持过,就无愧于心。或许你曾经得意过、成功过,或许你曾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你必须了解生命中总会有风雨降临,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方能为生命再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生如夏花,像惊鸿一般短暂;生如夏花,像夏花一样绚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